53岁的她用行动诠释着军人家庭的家风传承
浏览次数: 0 ???? 来源:黄三角早报???? 发布时间:2018-03-28
“自己力量微弱,但只要开始做,就可能会有所改变。”她从1996年开始,先后帮助7名贫困学子重返学校,给孩子们买衣服、写鼓励信,希望这些孩子能多学点知识。回报社会、奉献岗位,她便是东营市廉政教育中心主任刘冬至,今年53岁。作为一名奋战在纪检战线已三十多年的女兵,她用行动讲述着军人家庭的家风传承——忠诚担当、崇德向善。
默默资助贫困学子
今年春节,刘宏伟带着妻子特意到刘冬至家拜年,上次俩人见面是十余年前刘宏伟高考后。不过,俩人最初“结缘”是在2002年,那一年,刘宏伟成为了刘冬至的又一名资助对象。
“一个很偶然的机会,听说利津县北岭乡有个孩子叫刘宏伟,学习成绩很好,但却因父亲病重面临辍学。”通过朋友得知孩子的情况后,刘冬至马上联系了刘宏伟的父母,表示愿意每年拿出3000元钱资助其上学。三年后,刘宏伟高考没有发挥好,仅达到专科录取分数线,刘冬至又多次与他交流,鼓励他继续求学,并表示自己仍会帮助其解决经济困难。
如今,刘宏伟早已大学毕业,并通过自己的努力,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,结婚成家,并在城里买了新房子。“这个孩子真的是靠知识改变了命运。”刘冬至说,最开始自己资助贫困学子,并没有考虑太多,只是觉得“初中毕业总比小学毕业好,小学毕业总比文盲好,多学点知识总是好的,这样以后他们找工作也好、生活也好,才能把握住各种机会。”
在资助刘宏伟之前,刘冬至已经连续多年默默资助了多名贫困学子。“最早是1996年5月,通过市妇联‘春蕾计划——救助失学女童’行动,与两名家庭贫困的失学儿童结对子。”刘冬至回忆,在市妇联积极牵线下,她与刚上小学、却因家庭困难辍学的利津县南宋乡船王村的方盼盼、岳文静结成帮扶对子,给两名孩子每人每年400元的资助,帮助她们重返校园。
1998年至2001年,刘冬至又先后资助了刘晨光在内的4名失学儿童,每年从工资中挤出3000多元资助孩子们上学。对孩子们写给自己的信,她都会仔细阅读,及时回复,并在信中鼓励他们珍惜学习机会、好好上学,“自己力量微弱,但只要开始做,就可能会有所改变。”
不过,刘冬至资助贫困学子的事情,知道的人并不多,“后来一位同事从市妇联听说了我助学的事情,大家才知晓。”这时,已是刘冬至助学五年之后。
而改变和受鼓励的也并非只有这些被资助的孩子。“前些日子您给孩子寄来了两套内衣、一套运动服……我们全家感到实在过意不去”“我们一定要好好劳动,干出个样子,来报答您对我们的支持和帮助。”在一封信里,刘宏伟父母如此写到。
困难都会过去的
无论是最初每个孩子每年资助400元钱,还是后来每年3000多元的资助费用,对独自带孩子的刘冬至来说,并不是一笔小开支。“自己紧一紧没事儿,下个月还有工资,这些孩子缺了这笔钱可就真的上不起学了。”说起自己的经济压力,刘冬至有些“不太在意”。
刘冬至(左二)与其资助过的学生刘宏伟(左一)。(图片由当事人提供)
不过,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,她曾经因为没钱,拖延了做手术时间。2007年,连续加班处理两起纪检案子之后,刘冬至觉得格外疲劳,“从小身体就弱,以为就是累着了,没想着是啥大事儿。”但后来发现情况和想象中不一样,刘冬至去医院做了检查,被初步怀疑有心脏病,且比较严重。
医生告诉刘冬至,她的情况需要做造影,费用在8000元左右。“没钱!”不愿意让正在读大学的女儿为自己分心,加上一下拿不出这笔费用,这次,刘冬至拒绝了做造影手术,“医生给开了药,并叮嘱随身携带,不舒服就吃上。”
几天后,刘冬至到银行给女儿汇生活费时,“突然就觉得无比难受,心脏像吃了东西噎住了一样,感觉自己就快不行了。”吃下药,歇了一会儿,情况才有所好转。得知她的情况后,一名熟识的医生朋友告诉她,她这很可能是心梗前兆,叮嘱她一定要去医院。
此时,刘冬至才给姐姐打了个电话,借了1.5万元钱住院治疗。不过,由于病情特殊,不适合放支架,刘冬至只能随身常备药物,“从那时候开始,身上就离不了药了”。尽管如此,出院之后的刘冬至还是“该怎么忙活,就怎么忙活”,无论是助学还是工作,她都没有放下。
“刚出院那会自己也想不开。”刘冬至说,当时最担心的就是万一自己有什么意外,女儿怎么办、谁帮忙照顾,“就自己开导自己,慢慢地走出来了。”而也是在这个过程中,她对自己资助的家庭有了更多的感同身受,“父母疼孩子的心都是一样的,都希望孩子好。”
因为心脏病情严重,刘冬至被叮嘱不能吃太多高蛋白的食物,连最喜欢吃的鸡蛋也必须严格限量,“什么困难都会过去,熬过去就好了。”如此开导自己,对刘冬至来说,已经成了习惯,“只有经历过痛苦,才能更加珍惜拥有的东西。”
有组织就要服从
尽管因身体原因,有时快走两步会大口喘气,但走起路来脚步干脆不拖沓,即便是坐下聊家常也是脊背挺直,刘冬至常给人“不太一样”的感觉,而她称这和自己从小长在军人家庭有关。
“父亲是老革命、老军人,言传身教,我们兄弟姐妹一言一行都受到很大影响。”不过,军人家庭的影响并不仅于此,1965年出生的刘冬至笑称,父亲对自己的影响,有些已经刻在了骨子里,“从小父亲就教育我们做人要本本分分、与人为善,做事要踏踏实实、公公正正,工作要服从安排、勇于担当。”
1985年,经组织批准刘冬至由市政府办公室调至市纪委工作。看出她的犹豫,父亲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她讲道理。“父亲说,他们打仗时冲锋号一响就得往上冲,一场战斗下来,刚才还在一起吃饭的战友瞬间就没了,牺牲的战友没吃完的饭还冒着热气,看着战友倒下真心疼啊,但军人就是服从,你是有组织的人也要服从。”听了父亲的话,工作再忙再累,刘冬至也很少抱怨了,唯有敬业。
在工作中,无论是在办案一线还是做后勤保障工作,她总是服从组织安排,兢兢业业,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。二十多年前,工作需要她学好五笔盲打,毫无基础的她每天晚上将键盘拿回宿舍练习字根,一个月她就从“门外汉”成了全省同期学员里的佼佼者,并在当年东营市直机关打字比赛中摘得桂冠。做后勤服务时,有人找她帮忙,她也是尽心尽力,“十多年前给一个单位做的表格,我都忘了,因为做的好他们还记得。”她在办公室加班,对身边的同事来说,并不是件很稀奇的事情,即便是八月十五别人回家团圆,她因为工作需要仍在办公室里加班;她对自己的困难很少提,“我们是纪律部队,只有把自己锻造如铁,才能扛起职责与使命,所以从心里也不希望被特殊对待”。
生活上的艰难便永远被埋在了刘冬至的“敬业”里,甘苦自知。由于女儿大多数时间都是她一个人照料,忙碌的工作让女儿跟着母亲“吃了不少苦”。“因为工作特殊性,有些工作必须我做,所以生了孩子坐完月子后,我就开始上班了。”刘冬至还记得为了工作,她常加班到凌晨一两点,“孩子一岁多时的冬天,把孩子哄睡着后我去加班,忙到半夜两点才回家。一开门,我就发现孩子正光着脚丫站在门口冰冷的水泥地上,哭声都已哑了。那时,我们母女抱着哭。”父亲去世那天,刘冬至正在党校学习。躺在医院里的父亲在弥留之际告诉家人“孩子在上班,不要叫她”。就因为这样,刘冬至未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,“现在仍不敢提,心里愧疚”。
胸中有誓深于海。在纪检监察战线上,她默默奋斗了三十多年,她先后荣获“三八”红旗手、安保维稳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,并荣立三等功一次。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,诠释了一名纪检老兵的人生价值与追求。
黄三角早报记者 张园园